百分數的意義和寫法教學設計
百分數的意義和寫法教學設計(精選7篇)
【資料圖】
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,常常需要準備教學設計,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。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?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百分數的意義和寫法教學設計,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。
百分數的意義和寫法教學設計 篇1
一、復習
(1) 一袋大米,吃了 。
(2) 一袋大米,吃了 千克。
這兩題中的 有什么不同?
二、 導入新課
老師這有一張卡片,誰愿意讀一讀!其實,在日常生活中還有許多這樣的數,誰找到了?你們知道這樣的數叫什么數嗎?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百分數。
三、 新授
1、百分數的讀、寫法。
你們知道為什么把這些數叫做“百分數”?
它們就相當于分數中分母是100的分數,百分之幾的分數,所以叫做百分數。只是通常百分數不寫成分數形式,而寫成59%、41%這樣。
請同學們在練習本上練寫百分數。
2、百分數的意義。
你們知道黑板上的這些百分數表示什么意義嗎?如:棉51%、滌49%等。
這些百分數有一個共同的特點,都是表示兩種量、兩個數的關系。我們把像這樣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數,叫百分數、百分率或百分比。
百分數和我們學習過的分數有什么不同呢?
四、 練習
1、課前復習題中 ,誰能換成百分數表示?
2、在規定時間內,寫10個你喜歡的百分數,用含有百分數的語言告訴大家你寫了幾個?
3、飛標游戲,說明什么?
4、成語中的百分數。
如:百里挑一、一箭雙雕、百發百中、十有八九、事倍功半、事半功倍……
在這節課的最后,老師再送給大家一句話,“天才=99%的汗水+1%的靈感”。
百分數的意義和寫法教學設計 篇2
教學內容: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(人教版)六年級上冊77至79頁內容。
教學目標:
(1)使學生認識百分數,知道百分數在生產、生活中的廣泛應用。
(2)理解百分數的意義,能正確的讀、寫百分數。
(3)培養學生的比較、分析、綜合能力和應用意識。經歷百分數的認識過程,體驗比較、分析、綜合應用的學習方法。讓學生主動參與,學會討論交流,與人合作。感受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,激發學習興趣,培養學生善于觀察比較,勤于分析思考,勇于探索創新的精神。同時結合相關信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。
重點、難點:
重點:理解百分數的意義。
難點:百分數和分數的區別和聯系。
教學準備:多媒體課件、學生收集的百分數
教學過程:
1. 創設情境,引入課題。
1. 用多媒體課件出示主題圖上幾組信息。
教師:這里收集到了哪些數學信息,誰能向大家介紹一下?
隨著學生的介紹,老師將其中的百分數圈出來,引起學生的注意。
提問:你們還在什么地方見過上面這樣的數嗎?
2. 引導學生交流課前收集到的百分數。
3. 引入課題:
教師:象上面這樣的數,如18%、50%、64.2%等等都是百分數,大家收集到的百分數可真不少,
看來百分數在生產、生活、工作中的應用很廣泛。那么人們為什么會喜歡百分數?用百分數有什么好處?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“百分數的意義和寫法”。(板書課題)
[設計意圖:由學生熟悉的現實情境導入,使學生產生極大的興趣,帶著好奇的心態進入學境。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,數學學習是現實的,也為探究新知做好了鋪墊。]
2. 探究新知:
1. 理解百分數的具體含義。
1. 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你們小組收集到的百分數表示什么意義。(教師參與學生的討論。)
2. 全班交流,理解百分數的意義。
剛才同學們已經在小組中討論了一些百分數的意義,下面請各小組代表選擇其中一個展示到展示臺的表格里。
生活中的百分數 | 百分數的意義 |
月山啤酒的酒精度是10% | 月山啤酒中的酒精含量是啤酒總量的10% |
我的毛衣羊毛含量是70% | 毛衣的羊毛含量是毛衣總量的70% |
在全國每年的意外死亡統計中,車禍約占37.3%。 | 在全國每年的意外死亡統計中,車禍占了死亡總量的37.3% |
我國的耕地面積約占世界的7%。 | 我國的耕地面積約占世界耕地面積的7%。 |
你們能說出主題圖中的百分數的具體含義嗎?(學生自由的選擇自己喜歡的百分數來說,同時課件出示下面兩個百分數的具體含義。)
小學生的近視率為18%就是說小學生近視的人數占全體小學生人數的` 。
初中生的近視率為49%就是說初中生近視的人數占全體初中生人數的 。同時向學生進行保護視力的教育。
(4)教師:這些百分數在意義上有什么相同點?
總結意義: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數叫做百分數,百分數又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。(板書)
(5)提問:為什么百分數又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呢?學生各自發表自己的意見。
教師:百分數是一種特殊的倍比關系,它的后項是一個固定的數100,所以百分數又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。
(6)提問:學習百分數有什么好處?(學生討論)
小結: 分母都是100,便于比較大小。
詞條內容僅供參考,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
(尤其在法律、醫學等領域),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。